计量,过去在我国称为“度量衡”,其原始含义是关于长度、容积和质量的测量,主要器具是尺、斗和秤。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,“度量衡”的概念和内容在不断地变化和充实,但仍难以摆脱历史遗留的局限性,不能适应科技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。于是,我国从50年代i开始,便逐渐以“计量”取代了“度量衡”。可以说,“计量”是度量衡的发展;也有人称计量为“现代度量衡”。
准确性是计量的基本特点。它表征的是计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的接近程度。严格地说,电学计量校准,只有量值,长度计量,而无准确程度的结果,不是计量结果。也就是说,计量不仅应明确给出被测量的量值,而且还应给出该量值的不确定度(或误差范围),即准确性。更严格地说,还应注明计量结果的影响量的值或范围。否则,计量结果便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用价值。所谓量值的统一,也是指在一定准确程度内的统一。
计量的基础作用,一般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建立信心。计量通过建立测量的溯源性,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,电磁计量校准,使标准的结果可以检验,过程可以复现,进而实现人们对质量信赖。二是实现创新。计量通过测量科学和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推动创新;新的测量技术也必然刺激新的产品、流程和服务的创新,同时也会推动劳动力新技能的产生和掌握。
计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从古代的度量衡,到现代的电子秤、出租汽车里程计价表、燃油加油机、燃气加气机、电能表、煤气表、水表等用于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,合肥计量,都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。在货运车站、港口、码头、企业仓储物流等涉及大宗货物(煤、矿石、原i油、建材等原材料)交接运输时,也离不开轨道衡、皮带秤、吊秤、汽车衡、计量罐、计量罐车、容重器等大型计量器具的准确测量,它们的正常操作运行也维护着流通领域的公平和秩序。